2014年6月我作为大连市卫生局第二批援青医疗队队员,翻过海拔近
青海有36个民族,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,我所在医院的外科系统总计8个医生,其中藏族2人、回族2人、汉族2人、蒙古族1人、土族1人,可谓真正的多民族科室。初到青海,一边克服高原缺氧的头晕、胸闷、气短等周身不适,克服饮食习惯不同所致腹泻等并发症,一边开始熟悉环境,进入工作状态。因为周边是牧区,当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、骑马,所以跌伤、摔伤、意外伤频发,而当地医生基本知识、基本技能、基本操作相对比较落后,无菌观念不强,所见所闻感觉肩上的担子越发沉甸甸了。
这里的外科没有分科,骨科只有两名医生,只做最简单的手术,靠近关节的骨折就直接转到上级医院,手术所用的耗材都是我们八九十年代时用的。我利用每次手术前后讨论,平时的查房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,从受伤机制、骨折分型、骨折诊断、诊断依据、治疗方案、术前准备,术中注意事项、术后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等各方面全面进行讲解,逐项纠正他们治疗、操作中的错误和不足,传授了骨折治疗的国际“AO”理念到“BO”理念的转变,结合具体病例讲解了国际最先进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理论和Pilon骨折的四柱分型理论,强调了术前术后血栓预防的重要性,更新并提高了当地医生骨折治疗理念。
一次,当地医生在做一例锁骨骨折的修复手术时,术中锁骨下动脉破裂,我果断处置后病人转危为安,他们说,之前,术中遇到这种情况,没有一位患者能活着下手术台的。这次经历让他们知道再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了。三个月来,我亲自主刀完成的骨科手术近50台次,几乎涵盖了四肢各部位的骨折,其中在当地首次开展的手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、股骨髁上合并髁间骨折——有限切开内固定术等,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自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,也获得了巨大的收获。
从沿海地区来到高原,最难适应的是缺氧。平时,我自己感觉身体还不错,可是到了这里就像患了“老慢气”一样,稍微活动就气喘,查房时讲话都得说几句停一会儿,手术时更是要拼体力,时间稍长就全身出汗、心率120次/分,头晕手颤。因为缺氧,工作以外的时间哪里也不想去,只想躺着休息。在饮食上,每天牛羊肉吃得都害怕坐在饭桌上,最想吃的就是三生沾酱。
虽然工作劳累,生活艰苦,但是我与在这里服务过的每一位医生,都深切地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那份淳朴的情感,羡慕那里和谐的医患关系,也和当地的医护人员结下了难忘的情谊。回连后,我时常能收到他们的微信,请教手术,讨论疑难病症,我觉得他们的信任,是我们每一名“援青”医生用自己的每一天、每一小时、每一分钟换来的。【骨一科姜乃顺】